繁田式教學法

何謂繁田式教學法

學習理論+實際應用(累積經驗)=日本人的日文能力

在學會理論之後加以實踐,然後藉著實踐累積經驗後,形成穩固的實力,將這種極為科學的方法利用在日語學習上的,正是繁田式教學法。
為了能夠在各種不同狀況下應用,理論必須極度抽象又必須兼具本質,若不夠抽象則會侷限實踐的範圍,若無法掌握本質則會充滿了例外。
在繁田式教學法所授予的理論中包含了如:發音理論、音調理論、文法理論及語法相關理論等,這些要素可以讓台灣的學生的日文能力更加接近日文母語者。
另外,在說明理論時,必須兼具文法用語的正確定義、以及實踐的方法,若是缺少任一部分,就無法有效率地累積使用經驗。繁田式教學法則涵蓋了上述內容。

省去摸索的時間

單字及句子是學習者可以自發性地去接觸的部份。單字可以查字典,句子可以透過各種媒介來接觸。然而,單字與句子間、或是日文輸入和中文翻譯輸出之間所存在的法則及細微語感,原本都是要花大量的時間,不斷地重複幾百次、幾千次後才能從摸索中自己體會出來的。如果能夠先以理論來理解這些,然後再接觸實際的語言現象,一邊進行驗證一邊累積經驗,那麼所花費的時間就可以大幅地縮短。
省去摸索的時間

即使在日本生活十年以上卻還是無法學會的用法

日文中有許多中文裡頭沒有的語感,或是無法以中文直接翻譯的日文。這也是理所當然的,因為日文跟中文本來就是兩種不同的語言。事實上,就算在日本生活十年以上,還是無法正確使用某些日文用法的也大有人在。這是因為那些日文用法所表達的不是客觀的事實,而是與說話者的心理狀態有關的主觀論述。

可以自然地學會這些用法的人,往往都是對語言具備相當高的領悟力的人,但遺憾的是,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如此。然而,如果以繁田式教學法學習,先以理論的形式學會,再加以靈活運用累積經驗的話,所有人都可以在更早的階段抓住竅門。

隨時可以重拾書本

繁田式教學法的附加價值就是即便中斷了,也不太會有大影響。很多學生會因為不同的個人因素而暫時無法上課。這種情況下,繁田式教學法可以讓同學就算不得已必須中斷學習,之後也可以隨時重新開始。其理由是在於理論擁有抽象性,會出現在所有的日語表達中,因此,只要一旦學會且理解之後,剩下的就看你是要看喜歡的日劇或是漫畫都無所謂,只要持續接觸日文,就會不斷累積。等到自己的事情解決,繼續上課就好了。

相反的,如果是死背方式學習,一旦忘記就什麼都不留下,完全歸零。外國人在機場可能會碰到的情境或是買東西時所需要的句型等,在漫畫或日劇中幾乎不會接觸到,那麼,不管多麼辛苦背誦的內容也會漸漸淡忘。也就是說,強背死記的傳統學習法若中斷就有可能導致從零開始,當然學習的欲望也會大大降低,因此中斷其實就等於是放棄學習日文的危機。在台灣每五個人就有一人擁有日文學習的經驗,但他們卻都只有半桶水的實力,其中原因之一就在於此。

繁田式教學法的開發過程

開發繁田式教學法時,繁田從報章雜誌、工具書、小說、漫畫、網頁、部落格等…各種媒體上所刊登的文獻,以及電視節目、電影的對話中徹底擷取單字及句子間所存在的法則及語感的差異,同時以字典中可以查得到的知識做為基本知識,搜集句子的意思與字典中記載的意思有所差異的案例。繁田將花費了數年的時間所收集到的上萬個案例,根據現代文文法及古語文法之體系加以整理,再追加對日本人來說是理所當然而沒有記錄在日本國文法中、亦或是被省略掉的部分。

最後再將這些內容,從易到難、從基礎到應用來設計課程,並為了讓同學能夠透過日語檢定考測試學習狀況,在各級數的課程中安排適當的學習內容。

現有教學法的缺點

直接教學法

真正的直接教學法,其實是讓教學者和學習者處於同一情境,依著各種狀況,讓學習者藉由親身的聽、觀察來實際接觸此語言,自然而然理解該語言之教學法。例如,早晨日本人彼此見面時會說「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白天見面時說「こんにちは」,傍晚後說「こんばんは」經由反覆上述情境,讓學生自然理解早中晚的問候語,這就是直接教學法。不需要特別經過說明或教學,反而是讓學生觀察日本人自然的行動及反應。

不過此教學法須仰賴學習者對該語言有一定執著心或需要度,並且並非所有學習者都能達到一定的成效,重點在於學習者觀察日本人之間的對話後所累積的語言現象之量與質。學習此類教學法的學習者必需和教學者一同廣泛且反覆性的接觸日本人可能會接觸到的、全面性的語言現象,因此,唯一且絕對的理想教學型態便是兩者形影不離、共同起居。

由於觀察是其教學法的目的,因此,教學者至少必須在學習者面前和另一位日本人對話。此外,日文是非常重視社會性的語言,就算是相同的意思也會因講話者的立場之差異而有所不同。因此,教學者必須以各種不同立場、不同身分和其他日本人對話,以便學生觀察學習。

不過在此狀況下能夠學到的內容僅僅是「聽、說」等會話能力,關於「書寫、閱讀」則需要另外學習,此時就需要學習像日本國內的初、中、高等教育之國文課的內容,其實若沒有經此過程,就無法學會100%的文法。

另外還有下列的問題:如透過此學習法習得語言至少需要10年以上的時間,以及從起先的幾個月甚至學習的第一年幾乎無法理解任何學習內容時,學習者是否能維持其熱忱、熬過這段學習過程。此外,不論是教學者或學習者都無法輕易取得此類教學環境,且若要採取此教學法,基本上是一對一教學,因此,無法以授課形式來進行教學。

疑似直接教學法

只要是在教室中以授課的方式教學,就不可能是真正的直接教學法。讓學習者看著時鐘及太陽之類的圖片,練習各個時間點的問候語,跟先用英文或中文等說明現在是早上或現在是中午,讓學習者練習日文發音的教學方式,本質上並無異。不能說「因為沒有用英文(或中文)來教學,就稱之為直接教學法」。如像肢體語言,我們可以說動作是一種「語言」,圖片卡也是一種「媒介語言」。因此,展示卡片或動作並讓學生講出日文的教學方式只是疑似直接教學法,而且只是種束缚著教學者、不自由的教學法罷了。

確實在日本國內的語言學校等,班級中會有各國不同國籍的學習者,為了不使用以第三國語言作為媒介語,只好採用此教學法,但此方法作為日文教學法而言有著顯著的缺陷。

首先,能夠教學的內容僅限於初學程度,並且此教學法無法擺脫為了說明日文文法而使用日文加以說明的矛盾,因此頂多僅能讓學習者背誦固定了意思和文法的句型,因此,就必然成為句型教學法,只能教導大概的意思,無法傳授細微的語感。另外,此教學法無法和母語間進行比較與對比,也無法修正來自於母語的語感等之誤解。

由上述可知,在同一母語之班級中,採用此疑似直接教學法是非常沒有效率且不合理的方式。不過,間接教學法當中,教學者(或課程設計者)是否有意識到媒介語(母語)和日文之間的差異,也會導致學習成效出現極大的落差。因此,理解學習者的母語之日文母語者,以學習者母語作為媒介語所進行的間接教學法,可謂是最理想的教學法。

句型教學法

日文中有許多說法是透過個人的主觀情感來表達的,並且在文法特色上,儘管使用相同的單字或意思相同的句子,也會因為順序的不同及因前後關係所產生的省略等,而有非常多樣的表達法。此外,就算基本詞彙相同,只要搭配不同的附屬語(例如助詞等文法性用語),就會產生細微的語感差異。

相對的,英語是客觀地呈現事實的語言,重點是放在如何根據不同狀況及語感來選擇所使用的單字,只要單字選出來了,句子也就理所當然地成型了,因此學習英語時使用「情境假設」是很有效的。

有人認為日文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學習,因此開發出「句型教學法」。儘管有99%的學習者都嘗試過此方法,但很遺憾這並不能幫助同學確實的獲得日文母語者的日文能力。

日文中並不存在只要使用固定的單字,就會變成固定的句子的狀況。因此,如果真心想教會學習者能夠和日本人溝通,就必須逼迫學習者背誦所有可能之情境及如繁星般數量眾多的句型。但實際上來說,根本無法製作網羅所有情境之教材,即使有可能做到,學習者也很難判斷眼前的狀況是屬於哪種情境,而無法選出正確的句型。

最根本的問題在於人腦並非電腦,根本無法為了一生中不知是否有機會用到的情境而持續性地保持如此龐大的知識。因此,才產生目前像這樣,讓學習者學習極少數在日常中有可能面臨的典型情境和句型的教學法。當然在許多狀況之下,溝通會產生落差,對話也無法成立,但學習者甚至不會發現此溝通上的落差,這正是此教學法受害者的典型案例。

然而,最大的受害者是發現了此落差的學習者,在耗費了不少時間和金錢後,才被迫發現這其實是一條不會抵達終點的路,走這條遠路實在是白費且徒勞無功。除了單字外幾乎沒有學到任何東西,反而還吸收了可說是學習障礙的知識,以文法的層面來說,甚至能說是比起跑點還退後了好幾步。

即使如此,現有的日文能力檢定,僅靠著句型教學法還是可以合格的,然而,其實學習者本人最清楚,自己不過是有了能夠假裝會日文的能力罷了,但大部分的人會因為已經通過日文檢定,而躊躇是否該為了學習正確的日文而從基礎課程開始學習。以N2合格者為例,能夠真正下定決心學習N3以前的內容者為數甚少。句型教學法造成的受害狀況超出想像的嚴重。

在繁田塾中,上過N1課程的學習者回頭重上N2課程,上過N2課程後重上N3課程等,此類回溯報名的例子不少。本班課程的安排以基礎到應用、由簡單到難的方式設計的,雖然說逆向學習是非常沒有效率的,但實際上大部分的人若不實際上過課,根本就無法發現自己究竟缺少了什麼。

中文譯文教學法

有不少日文教師僅是把日文翻譯成中文譯文,就認為是在教授日文,同樣的,只知道中文意思就滿足的學習者也不少。當然對已具有相當的日文能力,目標是成為翻譯者或口譯員的學習者來說,這樣的教法也許能作為參考,但對大多數的日文學習者而言,不得不說此類教法是不具成果且是最差勁的教學法,就算知道某句日文及其中譯,也不會讓人真正理解日文。

歸根究底,日文和中文原本就是不同的語言,日文和中文根本不可能一對一100%的完全對應。只要文法或語言之起源不同,單字就會產生細微的語感差異,加上文化及歷史背景的差異,人的思考方式及感覺會不同也是理所當然的。如果以簡單一句話「這句日文翻成中文就是這個意思」篤定地向同學授課,這是教師的怠慢、也是傲慢,此態度會在學習者心中深植一種日文和中文是可以一個蘿蔔一個坑般單純對應的錯覺。

學習者若不知道中文和日文間有或多或少的差異,將無法獲得正確的日文能力,所以,教師方面也必須不斷提醒學習者,譯文僅為結果,應該學習的是日文之本意。

語言學習中最為重要的是對語言現象的敏感度。此敏感度所指的是一種感性,能否感覺到用詞、語氣、音調等語言本身的差異、以及於說話前後發生的狀況、事物的變化、及包含對方在內的周遭人士的表情與反應等,這些非常細膩的差異。句型或單純對應的中文譯文將會限制此敏感度。

自釋文法

自釋文法之所以會出現的原因,在於跳過原本該學習的文法,而直接將日文轉換成中文,這樣將出現“先有中文譯文”的、完全沒有文法背景的硬凹邏輯;以及在“只要能在考試拿到分數就好”的狀況下,也有可能誕生此類自釋文法。

當然,如果是對日文學習者有所幫助的,就算稍微和傳統日文文法出現差異,作為學習者可使用的文法,當然是可以被接受的;但若只是為了矇騙學習者,並只是考量教學者之方便而“發明”出來的文法,就只是單純硬凹、穿鑿附會的文法罷了。例如常見的自釋文法有:

  • 「は」表示舊有資訊,「が」表示新的資訊。
  • 「は」是強調は後面的部分,「が」是強調が前面的部分。
  • 「たい」是用說明「我」的情況下,「たがる」則是說明第三者時。

等等不勝枚舉,但是坦白說,日文絕對沒有這樣的規則,就連要舉證來反論都如同兒戲般簡單,學習者就算學會這些,也無法真正的會使用日文。當學習者相信這些謬論而產生誤用時,這些以專家之姿來教學的教學者該如何負起責任呢?本人想在此發出警告:

心ある日本語教師の諸君、このような似非文法で君たちを信じている学習者たちを裏切らないでくれたまえ。まあ、私の下で学んだ数千人規模の台湾人がこれらに対する反証を徐々に広めてくれているので、いずれ言いくるめることは困難になるだろうけれど…。

學習法之缺點

背多少句型都沒用

有許多學習者及教師將句型誤會為文法,但其實句型並非文法。文法必須擁有超越具體事項的抽象性。句型不過是在某種特定的狀況下,經常被使用之典型句子的一種具體形式,這是在固定文法和意思時所得出之東西。所以,即使背誦句型和其意思,除非能夠遇到和原先預設的情境同樣的情境,否則無法使用。

日文學習者本該習得之內容應為串連單字和句子的邏輯。學習此邏輯後,便能依照該句型(句子)之結構和正確的意思為基礎,理解在某種情境之下,為什麼能夠使用該句型(句子)。

僅學習翻譯日文是無用的

將日文的句子翻譯成中文時,很難避免句子轉換成中文語感,導致原文的語感也隨之消逝的狀況。學習日文時的重點,就是要學習在何種情境下該使用何種文法才能表達怎麼樣的語感,而將其語感以何等中文翻譯則僅是結果。在幾乎所有的狀況中,若想把日文的語感正確的用中文表達,須在一句中耗費許多話語,在對話中當然會不自然,作為文章也不夠優美,於是簡潔的中文譯文便雀屏中選。但是,「~つもり」不等於「打算~」,「~ようだ」也並非「相似~」,這其中存在著日文細膩的語感,必須要理解這一點之後,才能認知到只不過也可以用這樣的中文來表達罷了。

因此,若是正確的學習日文,就會經常出現理解該語感之後,找不到該用甚麼中文來表達。

不論是否是學習日文,只要是學習語言的學習者,都必須將其語感以該語言來理解。

解再多考古題亦無用

句型教學法到了學習日文的初期階段結束時,必然會露出破綻,因此,在中級以上,許多人使用不是以句子,而是以語句(將幾個單字組合而成者)在意思上進行分類、整理後將其稱之為句型之教材。這是為了正確回答文法題所發明出來的教材。

考試的正確答案必須只有一個,所以命題者不可能會採用兩種表達法皆可使用的題目。因此,在可無視細微的語感差異之概念之下,開發出了許多以大概的意思加以整理之教材。又,在實際使用的日文中也有不少表達,是原本就難以設定為考試題目的表達法,基本上此類表達不是作為教材的對象,確實,作為考試之用,這類教材說不定能夠發揮作用,但依舊無法讓學習者習得與日文母語者相同的日文能力。